這個一人事業,正在悄悄讓人變有錢

1. 郵件行銷,不再只是老派工具,而是致富祕密武器

你有沒有想過,一封簡單的電子郵件,居然可以賺進數萬元,甚至數百萬?或許你聽過電子報,覺得那是過氣的手法,但事實上,一個人、一台筆電、每週寫幾封郵件,就有可能打造出年收入破億的事業。是不是有點瘋狂?但這就是「電子報創業」的魅力所在。

傳統上,我們認為要成功創業,必須有團隊、資金、產品和廣告。但在2025年,越來越多「一人企業」證明,只靠內容價值和穩定發送的郵件,就能創造出穩定現金流。他們不是在做推銷,而是在提供實用的知識、有深度的洞察,並持續吸引願意為內容付費的受眾。

創業者們為什麼愛這種模式?因為它不需要租賃實體店面、不需要高昂的庫存費用,唯一需要的,就是「你」本人的專業知識與真誠的分享。

2. 郵件擁有權:別再被社群媒體的演算法綁架了

想像一下,你辛辛苦苦經營的IG帳號、FB粉專,一夜之間就被封鎖了。原因可能只是,你不小心觸犯了某條模糊不清的社群規範。這種情況,你有什麼辦法?答案是:幾乎沒有。

但電子報不一樣。當你擁有一個郵件清單,那些訂閱者是屬於你的。即使平台倒了,你還是可以把清單搬到其他地方,繼續經營。這種「完全擁有」的特性,是創作者最渴望的安全感。

知名創業者Sam Parr就曾說,他最珍惜的資產,不是他的公司估值,而是他的訂閱者名單。因為那代表著他與觀眾之間真實的連結,一封郵件的開信率往往遠超社群平台的觸及率。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內容創作者、專業人士,都選擇用電子報來經營他們的影響力。

3. 成本幾乎為零,一人就能開始的超級創業模式

大多數創業都需要一筆初期資金:租金、設備、人事、庫存,但電子報創業幾乎是零成本。你只需要一個郵件平台帳號(像是Beehive或Kit都有免費方案),然後開始寫信。真的,就這麼簡單。

許多新創者在還沒有任何粉絲的情況下開始,一週寫一封郵件,不用錄影片、不用出鏡、不用剪輯,只需要穩定輸出價值。等到讀者群逐漸成長,收入就會像雪球一樣滾起來。

你甚至可以先寫個幾封測試,看看哪種主題讀者最愛,然後再深入開發。這種實驗成本超低的模式,是所有創業者夢寐以求的起手式。就算你不懂行銷、不擅社交,只要你能寫,就有機會靠郵件創業翻身。

4. 收入來源多元,郵件能賺的遠超你想像

你可能會問:「寫信真的能賺錢嗎?」不只是能賺錢,還可以賺很多錢。電子報的收入來源主要有三種:

  • 品牌贊助:像是Jason Wells,他的電子報有17.5萬人訂閱,每封信可賺進5000元以上,一週兩封,就是月入兩萬。這還不包含其他贊助內容。
  • 數位產品銷售:Ben Collins靠教學Google Sheets(不是AI或區塊鏈這種熱門話題),就讓他的名單從2000人擴展到5萬人,推出課程後,單月進帳7000元到15萬不等。
  • 付費電子報:Kevin Ventrop專注於農業市場分析,他的付費郵件每年收費600元,擁有3萬名訂閱者,單靠這一人團隊就年收18億。瘋了對吧?但這就是利基市場的力量。

這些例子證明,只要你能提供「某群人真正需要的內容」,他們就願意付錢支持你。

5. 就算沒有觀眾,也能從0開始累積訂閱者

「但我又沒有粉絲,要怎麼開始?」這是很多人的疑問。但其實,從零開始不是問題,關鍵在於你要用對策略。Michael Houck 用「電子報交換」的方法,在13個月內讓清單增長到7萬人,每月穩定收入超過10萬美元。

電子報交換的概念很簡單:你幫我推薦,我幫你推薦。大家互惠互利,不用花錢打廣告,卻可以互相引流。而且這樣的合作,已經被許多平台內建功能所支援,像是Substack的推薦機制,或Beehive的Boost功能,讓你更容易找到同類型的創作者一起成長。

這讓沒有資源的你,也能用智慧換市場,穩紮穩打地從0開始累積你的第一批鐵粉。

6. X 平臺(前 Twitter)行銷:讓郵件自然病毒式傳播

還記得 Roland Chong 嗎?他在 2022 年,靠著在 X 平臺上發文分享 AI 趨勢文章,在短短 4 個月內就衝到 40 萬訂閱。沒錯,他沒有投放一毛廣告費,只是每天在 X 平臺上穩定輸出有價值的內容。

這種策略簡單卻威力強大,因為社群媒體的曝光加上「導向訂閱連結」的 CTA(行動呼籲),會讓對你內容有興趣的人主動留下聯絡資訊。重點是:這些觀眾是有興趣、有行動力的潛在客戶,他們不是被動觀看,而是願意主動接收你的訊息。

這種行銷方式,比起臉書廣告或YouTube投放來得更自然,也更適合一人創業者。你只要每天花一點時間,分享一點洞察、心得、觀點,再導回你的郵件訂閱連結,就能穩定成長你的清單。

這就像是種下一顆顆種子,每一顆都是未來可能帶來收益的觀眾。而且,比起演算法控制的觸及率,X 平臺仍然給予個人創作者更高的自然擴散機會,是低成本創業者的理想起點。

7. YouTube 影片:邊賺錢邊推廣電子報

想邊做內容邊拿錢?YouTube 是你不能錯過的平台。因為只要有人點擊你的影片,你就能靠廣告營收賺錢,而這些觀看者,也可能轉化為你的訂閱者。

很多人忽略了一點:YouTube 影片在 Google 搜尋中常常排名超高,比部落格還容易被看到。當使用者搜尋「如何行銷 SaaS 新創」時,出現在他眼前的第一個結果,可能就是你做的教學影片。如果影片內容有價值,他們自然就會點進你描述欄的郵件訂閱連結。

而且影片也能變現。除了廣告收入之外,當你有影響力後,品牌也會主動找上你做合作,你還可以把郵件廣告位打包一起賣。這意味著:同樣一個品牌,願意支付你兩筆贊助費用,一筆是影片,一筆是郵件。是不是很划算?

最重要的是,YouTube 還在大力扶持新創作者。如果你現在加入,還有很高的機會透過「演算法紅利」爆紅。別再猶豫,現在正是最好時機。

8. 利基市場才是金礦:別妄想取悅所有人

很多人以為,要賺大錢就得做大市場,但實際上,越「小眾」、越「冷門」的主題,越有可能做出驚人收入。因為這些市場的受眾,通常有更強的需求與忠誠度。

Kevin Ventrop 的故事就是完美案例。他專注的領域是農業貿易市場,這在一般人看來根本沒市場,但他卻靠這個主題建立了30,000名訂閱者的付費郵件,每年每人付費600元,年收 18 億元。而這一切,只靠他一個人完成。

這就是利基市場的魅力:當你能提供針對性、深入、有價值的內容,受眾願意為「解決問題」買單。你不需要百萬粉絲,只需要幾千個死忠訂閱者,就能養活你一輩子。

所以,不要再追逐流行話題,也不要害怕你的主題太冷門。只要那是真實存在的需求市場,它就值得你投入。找到你的利基市場,就是找到你的黃金礦脈。

9. 如何從 0 到 30,000 訂閱:12 個月內爆發式成長策略公開

很多人會說:「我沒資源、沒人脈、沒觀眾,怎麼可能做到?」但事實上,你完全可以從 0 開始。作者本人就是親身實驗,在 12 個月內,把訂閱者從 0 做到 30,000。

方法有三:

  1. 內容策略明確:先選定一個利基主題,確保你能穩定產出內容。不要太廣泛,也不要太冷門,要找到剛剛好那個「受眾大又需求強」的甜蜜點。
  2. 雙平臺曝光:X 平臺用來吸引自然流量,YouTube 用來提高信任度與曝光率。兩者相輔相成,效果加倍。
  3. 交換合作與推薦系統:主動與其他創作者聯繫,互推、交換觀眾。這是免費且效果強大的成長飛輪。

一開始可能會慢,但當你突破第一批千位訂閱者後,整體增長速度就會指數成長。只要你堅持 12 個月,成果會遠超你預期。

10. 人味才是關鍵:AI 工具也能寫出溫度

很多人現在都在用 AI 寫內容,但結果常常「聽起來像機器人」,完全無法打動人心。原因很簡單:AI 沒有人味,沒情緒,缺乏觀點。

但現在的 AI 工具已經越來越進化,像是 SEO Writer AI 提供了「品牌聲音」功能,讓你可以上傳自己的寫作樣本,讓 AI 學習你的語氣與風格,幫你模仿,寫出更自然的人類語氣內容。

你甚至可以用「人性化工具」來修改已寫好的內容,讓它更口語、更貼近觀眾。搭配自動生成圖片、插入 YouTube 影片等功能,一份吸睛又 SEO 友善的電子報就能快速誕生。

重點不是「讓 AI 取代你」,而是讓 AI 成為你的副手。你提供核心觀點與想法,它幫你執行與潤飾。這樣一來,你就可以用更高效率,寫出更多、更人味、更吸睛的內容。

11. 電子報 vs 社群媒體:哪個才是穩定長久的資產?

你可能會覺得:現在不是 TikTok、Instagram 最紅嗎?為什麼要選擇電子報這種「老派」的媒介?但事實上,電子報才是最穩定、最長久的數位資產之一。

原因很簡單:社群媒體的觸及率,是掌握在演算法手中的。而這些演算法隨時會變,可能昨天還能觸及10萬人,今天就只剩1千人。這樣的變動性,讓很多創作者心驚膽顫。

相反地,電子報是「直達受眾」的通道。你擁有的是用戶的信箱地址,而不是某平台的虛擬粉絲數。一旦他們訂閱你,就等於主動向你開放一條溝通管道,不需經過任何平台審核或演算法干預。

更重要的是,電子報的開信率往往高出社群平台觸及率5倍以上。你的內容不再被埋沒在動態牆中,而是直接進入對方的收件匣,這種親密與真實的連結,是任何演算法都無法複製的。

這也是為什麼像 Cody Sanchez、Ali Abdaal 這樣的大創作者,即使擁有百萬粉絲,依然選擇建立自己的電子報名單。因為這才是他們真正掌握的「數位資產」。

12. 電子報寫作技巧:別讓人按下刪除鍵的祕密

很多人一聽到「寫電子報」就頭痛:「我又不是作家,要怎麼寫?」但其實,寫電子報不像寫小說,它更像是和朋友聊天。真正有效的電子報寫作,講求的是「真實感」。

那麼,怎麼寫出讓人願意一讀再讀的電子報呢?以下幾個技巧可以幫助你:

  • 用說話的語氣寫作:不要故作專業或艱澀,用你平常講話的語氣就對了。
  • 開頭要吸睛:開場的第一句非常關鍵,要讓讀者產生好奇心,願意往下看。
  • 段落短小精煉:長篇大論很容易讓人失焦,每段落控制在3~5行為佳。
  • 加入個人故事與例子:分享自己的經歷,讓讀者產生共鳴。
  • 呼籲行動(CTA):每封信最後加一句引導,例如「回信告訴我你的想法」、「點擊這裡閱讀完整內容」。

記住,電子報不是在賣產品,是在「建立關係」。寫得真誠,就自然有讀者願意留下。

13. 建立讀者信任:一人品牌的核心價值

信任感,是你在電子報經營中最無可取代的資產。你寫的每一封郵件,都是在打造你個人的品牌印象。如果你能持續提供價值,讀者會對你產生信任感,進而成為你的長期支持者,甚至變成付費訂閱者。

但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,它需要:

  • 穩定性:定期發送(每週一次或兩次),讓讀者養成習慣。
  • 一致性:風格、語氣、觀點一致,讓人感受到你是同一個人。
  • 真誠分享:別只丟資訊,要加入你的思考與反應,讓人看見你的個性。

很多創作者剛開始會擔心沒人看,但你只要堅持6個月,讓100個人開始信任你,他們會幫你擴散出去,變成1000、5000、甚至更多的支持者。

在這個世界,信任就是貨幣,而電子報,就是你最好的「信任工廠」。

14. 不同類型電子報範例:從專業教學到生活筆記

電子報的型態其實非常多元,不一定要「教學型」才能賺錢。根據你的專長與喜好,以下幾種類型你都可以考慮:

  1. 教學型電子報:像 Ben Collins 教 Google Sheets,一步步帶讀者學習技能。
  2. 觀點型電子報:分享你對產業、趨勢的見解,建立你的專業形象。
  3. 生活風格型:像是個人筆記、閱讀分享、生活觀察,也能吸引固定族群。
  4. 推薦型電子報:每週精選工具、文章或產品推薦,幫讀者過濾資訊。
  5. 訪談型電子報:與業界人物對談,摘要重點給讀者,提供人脈與洞察。

選擇你擅長的模式,搭配你能長期穩定產出的內容方式,就是最適合你的路線。別照抄別人,因為你才是品牌最獨特的靈魂。

15. 未來趨勢:電子報創業將持續成長

你以為電子報只是過氣的工具嗎?那你可能錯過了一場正在進行中的數位革命。

根據多份市場預測報告,2025年後的電子報市場將持續高速成長。尤其是在 AI、Web3 與個人品牌時代來臨後,「擁有觀眾」這件事,將變得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。

未來的品牌、企業,將更依賴「個體影響力」來推動內容,而電子報正是這種影響力最核心的載體。它能突破演算法限制、直達用戶,甚至整合到付費模式中。

創作者經濟正高速擴張,而電子報創業正是這波浪潮中的「靜悄悄的金礦」。現在就開始累積訂閱者、建立內容資產,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勇敢行動的自己。

一人公司,也能打造年收入千萬的未來

在這個變化飛快的數位時代,我們常常誤以為成功必須依靠資金、團隊、廣告與大規模操作。但這篇文章想告訴你:你不需要成為科技新創的 CEO,也不需要成為社群紅人。你只需要懂得觀察世界的需求,然後穩定提供有價值的內容,就能從一封封電子郵件中,建立起真正的數位資產,甚至賺到讓人羨慕的收入。

你可以是一個農夫、一位教學者、甚至只是個熱愛寫作的人,都能靠一封封文字累積信任、影響力與實質收益。

郵件,不再是老派行銷手段,而是現代創作者的武器;而電子報創業,正是這世代最輕資產、最人性化、也最能夠長期發展的模式。

你今天不寫,明年這時候,你還在等靈感;但你今天開始嘗試,明年可能已經有幾千人,在讀你寫的信。

不要小看一封信,它能改變你的命運。


常見問答(FAQ)

Q1:我完全不會寫作,還能開始電子報創業嗎?

可以!你不需要文筆多好,只要能表達清楚、真誠,讀者自然會感受到。可以先從「寫給朋友」的方式開始,口語一點、放鬆一點,再逐步優化格式與內容。

Q2:我應該選擇什麼郵件平台?

如果剛開始沒有預算,可以選擇像 Beehive 或 Kit 等提供免費方案的平台。這些平台有簡單易用的編輯器,還支援訂閱交換、推薦機制,非常適合初學者。

Q3:多久寄一次電子報比較好?

建議每週固定寄一次,建立讀者的閱讀習慣與信任感。如果時間允許,可以增加到每週兩次,但品質穩定最重要,千萬不要為了寄信而寄。

Q4:怎麼樣的主題適合做付費電子報?

針對「專業性高、資料難找、會影響決策」的主題最適合收費,例如產業分析、財經、行銷策略、投資建議、專業教學等。農業、地產、甚至育兒領域也都有成功案例。

Q5:我沒觀眾怎麼辦?真的有人會訂閱嗎?

一開始沒觀眾是正常的,但你可以用 X 平臺(前 Twitter)、YouTube、部落格或跟其他創作者做「電子報交換」來擴散。只要持續輸出價值內容,就會有觀眾被你吸引。

frank
frank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