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常常「多做」反而「少賺」?

從一位媽媽企業家的故事,看清事業成功的關鍵

在追求事業成功的路上,我們常常以為「越多越好」。更多的業務、更多的機會、更多的新點子,好像能讓我們離成功更近。

但今天的故事,將打破這個迷思。這是一個來自美國的單親媽媽的真實案例,也是一位商業顧問的深度剖析,揭示了一個反直覺的關鍵心法:

多做,可能讓你少賺。

你認識這種人嗎?

他同時做直銷、當沖、加密貨幣、批發,四處衝刺——但結果,沒有一樣真正賺錢。

聽起來熟悉嗎?其實,不只是你、我會遇到這種「分散型焦慮」,連很多成功人士也曾經歷。

綺拉的故事:被機會吞沒的單親媽媽企業家

綺拉(Kira)是五個孩子的單親媽媽。她去年收入破百萬美金,今年目標四百萬,夢想是一千萬。

她擁有很多業務:

  • 一間出版公司(主要事業)
  • 一個「五天寫完一本書」的奢華冒險營(最賺錢的)
  • 一座她自己租下的小島(做寫作體驗營)
  • 一個女性商學院
  • 自己還是作家、演講者、媽媽

甚至她曾在一場活動上,在五分鐘內賣出價值 125 萬美元 的產品!

聽起來很厲害對吧?但她的內心感受是:

「我擁有的東西太多了,我需要清晰和專注。」

Alex Hormozi 的提醒:「多做=少賺」

Alex Hormozi 是一位著名的商業顧問,他也曾犯過相同的錯誤:

  • 同時經營六家健身房
  • 投資脊椎診所、牙醫診所
  • 開創了一堆服務型新創

他坦承當時的狀態是:「精疲力盡且不知所措」。

他的比喻很有畫面感:

「把你的潛力想像成一個超大的放大鏡,如果它沒有聚焦,它捕捉再多的陽光都不會產生火焰。」

挑出你「事業中的十歲孩子」

Alex 提出一個簡單卻深刻的策略:

「你要從你所有的事業中,挑出那個已經 10 歲的孩子,然後 全心投入 養他長大。」

創意多不是壞事,但每一個新的項目,其實都會瓜分你的資源與精力。當你不專注,就難以做大、做深、做久。

市場的答案:去錢所在的地方

雖然綺拉一直想擺脫出版業,轉戰教育和商業模式,但她發現:人們總是為了「書」來找她

這就是市場給出的訊號。

「如果有人一次又一次願意為某件事付錢,那你就該在那裡深耕。」

企業家不能只做自己覺得「很酷」的事情,而要做市場不斷敲門的事。

你改變一次,就可能損失 20%

Alex 還分享了一個企業界的真相:

「每次我做出改變,績效平均會下降 20%。」

為什麼?

  • 團隊需要學習新流程
  • 整體適應期內效率下降
  • 甚至會引發其他新問題

他下了一條規則:
除非改變能帶來 40~50% 的改善,他不會動。

這是一種「風險調整後收益」的思維,讓人三思而後改。

創意多怎麼辦?Alex 給創業者的五大建議

  1. 把注意力導向行銷: 把創意用在廣告、內容創作、寫書、寫文案上。
  2. 寫下所有點子但別立刻執行: 一個月後還記得的再考慮。
  3. 選擇要改變的點子要「值得」: 有潛力改善 40~50% 再動手。
  4. 接受「有些混亂無法解決」: 改一件事,常會出現更多問題。
  5. 用數據追蹤成本與績效: 沒有數據,就會永遠憑感覺決策。

聚焦才會致富,分心只會耗損

綺拉與 Alex 的故事都傳達了一個深刻的訊息:

真正的成功來自「專注」,不是「做很多」。

在這個資訊爆炸、工具滿天飛、每個人都想「多抓一點」的時代,願你能夠有勇氣,選擇「聚焦一點」。

拒絕一百個機會,只為成就那一個值得你全心投入的未來。

frank
frank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