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個經濟不穩、財務壓力無所不在的時代,理解金錢的本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。《富爸爸,窮爸爸》暢銷書作者羅伯特.清崎(Robert Kiyosaki)挑戰了傳統關於財富與成功的教條。他多年來的經驗與觀察揭示:舊有的財務規則已經不適用,而富人玩的,其實是一場學校從未教過的「不同遊戲」。

為什麼傳統財務建議讓你窮一輩子
我們從小聽到的建議大致如下:好好讀書、找份穩定工作、省錢、努力工作。這些建議雖然出於好意,卻常導致人們一輩子陷入財務困境。羅伯特稱之為他「窮爸爸」的心態——高學歷,卻財務困窘。他所批評的,是一個讓人們學會為錢工作、繳稅、儲蓄、投資退休金的體制,而這些方式,長期來看其實效果不彰。
其中一個最大誤解就是資產與負債的定義。學校教我們房子和汽車是資產,但實際上它們會每月從你口袋裡拿錢,這其實是負債。真正的資產應該是會為你帶來現金流的東西。富人了解這個基本原則,因此他們專注於購買能產生現金流的真正資產。
誤導的學校教育體系
羅伯特對教育制度感到挫折。他回憶起連他的 MBA 會計老師都搞不清楚會計的真正邏輯。學校不教我們如何理財或創造財富,只教導我們如何成為一名員工。這個制度本質上是為了讓人們待在中產或貧困階層,從未教導脫貧所需的財務智慧。
此外,整個財務系統偏向富人。像是稅法,其實對懂得如何運用債務與資產的投資者與創業家有利,反而是領薪階級繳最多的稅。

三個大腦:左腦、右腦與潛意識
羅伯特提出一個有趣觀點:影響我們金錢觀的有三種大腦:
- 左腦:擅長邏輯、數學與閱讀,是傳統學校偏好的思維模式。
- 右腦:創意與空間感強,善於用非傳統方式解決問題。
- 潛意識:又稱爬蟲腦,常以恐懼或貪婪來主導我們的行動,經常壓倒理性判斷。
傳統教育偏重左腦,但羅伯特本人在閱讀與數學上表現不佳,卻是右腦與內在對話能力強大的人。他能理解並管理自己的情緒與風險,這對企業家與投資者至關重要。
潛意識常因恐懼或貪婪而作出錯誤決策,想掌握財務命運,首先要認識這場「大腦內戰」。
貧窮上癮與員工心態
羅伯特提出一個挑戰性觀點:人們會「上癮於貧窮」或「上癮於當員工」,即使他們討厭自己的工作。這是由於潛意識中根深蒂固的恐懼與社會制約。他認為,大多數人從未質疑金錢的遊戲規則,也就無法脫離財務困境。
若要脫離這種貧窮的成癮,需要的不只是知識,更要有勇氣質疑整個系統與你對金錢的信念。

新的金錢法則:資產、負債與收入類型
資產 vs. 負債的真正區別
資產是會把錢放進你口袋的東西,像是租賃房地產、企業或油井;負債則會讓你每月花錢維持,像是房貸與汽車。多數人誤把負債當資產,結果長期陷入財務流失。富人則不斷增加他們的被動收入與資產組合。
債務的力量
與主流觀點相反,羅伯特認為債務本身不壞,關鍵在於如何使用。富人會利用債務購買能創造收入的資產,並藉此節稅。例如,他透過借款購買不動產,產生正現金流,幾乎不繳稅。
反觀多數人卻借錢購買消費品或自住房屋,這些東西每月帶來開銷,導致陷入負債循環。
三種收入類型
- 勞務收入(Earned Income):來自工作或提供服務,是稅率最高、難以倍增的收入。
- 投資收入(Portfolio Income):來自股票或債券,通常享有較低資本利得稅。
- 被動收入(Passive Income):如租金、企業利潤、版稅等,稅率低甚至可免稅,是財富自由的關鍵。
羅伯特的財富來自穩定的被動收入來源,讓他早早退休,不再依賴薪水或政府補助。
為什麼「存錢」已經不夠用了
羅伯特指出,自1971年美國取消金本位以來,金錢就成為「假的」——靠債務支撐、會隨著印鈔而貶值。也就是說,把錢存在銀行,其實是在慢慢失去價值。
他鼓勵人們投資實體資產,如黃金、白銀、石油與比特幣,這些資產能在法幣貶值時保值或升值。他也警告:傳統退休計劃與退休金體系極易受到市場崩盤與管理失誤的衝擊,恐影響數百萬人未來的生活。

財務智商與質疑一切的力量
羅伯特的使命是提升人們的財務智商。他強調,富人設計遊戲規則是為了讓窮人繼續當「棋子」,唯有了解規則、提升認知,才能翻轉人生。
他呼籲大家:
- 質疑「讀書、上班、省錢、繳稅」這套建議
- 學習金錢如何被創造(尤其是透過債務)與稅務的真相
- 專注於購買能創造現金流的資產
- 善用債務來投資與節稅
- 管理恐懼與貪婪,訓練內在大腦、控制潛意識反應
貧富差距與未來的機會
貧富差距正在加劇。50年前,全球最富有的1%掌握6-7%的財富;現在他們掌握的是20-25%。這種「帕雷托法則」將持續擴大,除非人們自我覺醒。
羅伯特警告,一場經濟危機正在醞釀:市場泡沫、退休金空虛、政府債台高築。但他也認為,對具備財商的人而言,這是難得的轉機。
投資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
羅伯特談到他的投資哲學——投資能保值或增值的資產。他收藏古董、黃金錶、復古夾克、油井等,這些不只是投資,也是對抗經濟動盪的保險。
他甚至分享了如何用白銀換取比特幣的策略,藉由避開通貨膨脹,將財富儲存在更安全的「容器」中。
結語:成為自己的老師,掌握自己的財富命運
羅伯特的訊息很明確:不要再依賴教育體系或社會常識來學習金錢觀。你要主動找尋真正成功的人當老師,提升自己的財商,質疑一切,掌握主導權。
他提醒我們:金錢的遊戲不是你想的那樣。它講求的是思維、知識與策略。富人不為錢工作,他們讓錢為自己工作。
「如果你從未質疑你所學的一切,你就注定貧窮。你被催眠成了窮人。」
—— 羅伯特.清崎
改變觀念、學習真正的金錢法則,你就能掌握富人不想讓你知道的秘密,為你與家人建立真正的財富未來。
🎲 推薦工具:想更進一步養成財富習慣?你可以從我們的 《富人圈》財商桌遊 開始,透過遊戲學會錢的真正流動方式。
常見問答(FAQ)
1. 羅伯特·清崎對「資產」和「負債」的定義有何不同?
清崎認為:「資產是能將錢放進你口袋的東西,負債則是把錢從你口袋拿走的東西。」這與傳統會計定義不同,他強調的是現金流的方向。例如,一間出租房產若能產生正向現金流,則為資產;反之,若僅有支出無收入,則為負債。
2. 什麼是「現金流象限」?我該如何從中獲益?
「現金流象限」將收入來源分為四類:
E(Employee):受僱者,為他人工作。
S(Self-employed):自僱者,為自己工作。
B(Business owner):企業主,擁有系統讓他人為其工作。
I(Investor):投資者,讓錢為自己工作。
清崎建議,若想達到財務自由,應從E或S象限轉向B或I象限,建立能產生被動收入的資產。
3. 如何培養「財務智商」以實現財務自由?
清崎認為,財務智商包括:
會計能力:理解財務報表。
投資能力:辨識和評估投資機會。
市場理解:掌握市場趨勢與動態。
法律知識:了解稅務與公司法規。
透過學習和實踐,提升這些能力,有助於做出明智的財務決策。
4. 清崎如何看待「好債務」與「壞債務」?
清崎區分債務為:
好債務:用於購買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,如投資房地產。
壞債務:用於消費性支出,如購買奢侈品。
他強調,善用財務槓桿,利用好債務投資於資產,可加速財富累積。
5. 清崎認為致富的最大障礙是什麼?
他指出,最大的障礙是「恐懼」。許多人因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投資或創業,導致錯失致富機會。他建議,應正視並克服內心的恐懼,勇於學習和實踐,才能邁向財務自由。